自等五部门部署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全国新闻单位结合自身特点,采取多种形式扎实推进,切实践行“三贴近”原则。
带着思考走,怀着感情转,迎着问题改。广大新闻工作者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以饱含深情的笔触传达民愿,回应百姓关切。一大批来自基层的鲜活事、动人情呈现于、、电视、网络等各类。
根植于什么样的土壤,就会获得什么样的营养。新闻工作者只有扎根广阔大地、扎根基层一线,新闻报道才能汲取充足养分,新闻“大厦”才能牢固根基。
这个不平凡的8月,人们欣喜地发现,上普通百姓的故事多了,电视上物的镜头多了,里基层的声音响了……
8月22日在1版头条推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专栏,栏目下设“调研”“一线”“倾听”“百姓相册”等一系列清新的子栏目。此外,更加注重在日常报道中体现群众观点,“连线基层”等版面、栏目贴近性进一步增强。
已在文字、图片、视频、网络和报刊等多种形式的报道中分别开设专栏,推出“走基层听民声”专题,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热点,持续刊播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采制的报道。目前相关报道共播发文字近50篇,图片100余张,音视频报道数十条。
日报在“走基层”的总栏目下,开设了“来自基层的核心报道”“心中的牵挂”等子栏目,要求记者深入村镇社区、家庭住户、卫生院所、乡村学校、文化馆站,把“我”置身于百姓中、嵌入报道里。
中央人民中国之声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分为关注民生生计、关注“十二五”落实、聚焦基层岗位等主题,《基层中国》栏目每期侧重一个主题,各主题滚动,力求可听性与报道深度兼顾。
《》《》《新闻直播间》等栏目自8月22日起开辟“走基层”专栏,先后“保供电4000余抢修人员迎战高温”“贵州黄平:放牛老人杨光树的坚守”等新闻。
中国国际组织记者深入边防一线,开展“全景国境线”采访报道,目前已《满洲里口岸国门讲述时代变迁》《中国北端国境线上的爱情故事》等报道,取得了良好的外宣效果。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频道首页在显著刊登了一系列相关报道,详细介绍了中国日报及网站在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突出外宣特色,充分发挥全国31个记者站的区位优势建立基层联络点的情况。
在,市属各结合自身特点,纷纷增设基层联系点。《日报》推出了“记者在基层”专栏,开办了“记者一线体验行动”等专栏,启动了“我在基层”栏目。在,从8月18日开始,日报、、等省直主要新闻集中开设“走基层·看变化”、“走基层·问访民情”等专栏、专题……全国各地纷纷行动起来。
对于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既是党的、的职责和,又是自身成长成才的必经之,更是写就新闻精品和锦绣文章的不二。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启动以来,编辑记者们走出金字旁的女孩名字高楼大厦,到前沿,到普通中间,挖掘鲜活素材,采写现场报道。
人民日各部门、各分社已确定各自的基层联系点100个左右,首批80余名记者已奔赴各地基层采访。各采编部门、各分社纷纷在基层建立联系点,初步统计联系点总数达100余个,每个联系点都已确定调研记者。《经济日报》各部门、各单位、各驻地记者站积极响应活动号召,派出记者深入基层,采写了一批来自基层的报道。中国新闻社已经确定广西防城港市东兴三岛村等基层联系点,并还将确定一批联系点,分期分批派出百名采编人员入村入户调研采访。《浙江日报》加大《亲历来自基层联系点的报道》专栏的刊发密度,“佳友民情直通车”专栏记者还深入丽水、台州、温州等地,帮果农卖桃、帮村民解决引水工程选址问题、问诊“蜗牛工程”等,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我们也应该审视自己:走基层,是蜻蜓点水,还是真正沉到下面?是走马观花,还是带着真情融入其中?就采编工作而言,深入才能生动感人,深入才能深刻透彻,深入才能使新闻生产力得到最大程度的。”人民日经济社会部农村采访室副主编赵永平说。
“走基层,才能知道依靠谁;转作风,才能知道我是谁;改文风,才能知道为了谁。”在国内部青年记者徐庆松看来,只有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进行调研采访,接地气、俯下身、抓活鱼,才能增强报道的针对性和力。
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最锻炼人的舞台在基层。日报政科教新闻采编中心记者四建磊,利用周末时间先后换乘火车、汽车,踩着雨后泥泞的乡间小,找到肥乡县南营村65岁的“特邀民调员”冯玉国,并和这位“老调解”一起上门为闹矛盾的村民“说和”,最终写出了《日报》“走基层·访民情”首篇报道《“老调解”说和记》。
身为80后的四建磊感慨,光走到基层还不行,还要真正走进群众,和群众交心、向群众学习,这样,感受才真切、语言才丰富、稿子才鲜活。
随着“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推进,大量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不断涌现,受到群众欢迎。
家住市月坛公园附近的退休干部李玉珍注意到了近期、电视上发生的“变化”,并对此赞不绝口。“新闻是该多关注关注我们老百姓。记者们切实地走到百姓中间,反映百姓生活,展示百姓眼中的发展变化,这一下就拉近了百姓和新闻的距离。”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商务英语专业大三学生王雪玮看到上关于、员、送奶工等工作和生活的报道,感触颇深。这个在城市里长大的女孩告诉记者,正是这些深入百姓生活的新闻报道,让她发现身边其实有很多感人故事。如果没有记者深入基层挖掘,她根本不会了解、不会关心有这么一群人每天在默默无闻地忙碌着、奉献着。
在网络上,网民们对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讨论越来越热烈。网友“犄角旮旯”认为,一些年轻记者在大城市生活惯了,对大多数老百姓的生活没有真切了解,自然写不出贴近生活的好新闻来。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正是由于记者下到最基层,和人民群众同吃同住,才使新闻报道真正触到了人民的脉搏、生活的本质。
网友“阳伞”看到电视上的“走基层”专题节目后在中国网民声论坛发帖写道:“对于现实、对于未来,这镜头的展示、记者们的身影都将为我们展现一个最广角、最深度、最动人的神州大地,让我们现实,脚踏实地,源头有活水,基层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