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我省张姓女子通过《市场》报的征婚启事,嫁给在四川工作的丁乃钧。如果您知道相关线岁的丁乃钧尚未成家。婚姻如一块巨石压在心头。一天,他翻看《市场》报时看到商品信息,灵光闪现:《市场》报既然能发表商品信息,为何不可发表征婚启事?他立即写了一则,连同自己的处境以及何种原因至今独身的信件,寄给了《》创办的《市场》报。
东北网双鸭山8月2日电 赵立菎,今年70岁,江苏人,《市场》报编辑,新中国第一则征婚启事就是他编辑的。昨日13时30分,记者连线了住在的赵立菎老人。
赵立菎:“1980年12月中旬,我接到丁乃钧的求助信,信中主要写了‘丁今年40岁,曾被错划为,已纠正,现在没有找到对象……’总共两页稿纸,五六百字。我对他的身世非常同情,因为在当时,周围的人不敢给他介绍对象,帮个人征婚那时还没有。我心里也很矛盾,既想帮助他,又怕担负风险。
我把此事汇报给,开了几次,并专门请示了上级主办机关人民日。人民日有关领导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我在丁来信的基础上修改,于1981年1月8日刊登了这则征婚启事(如图)。”
赵立菎:“刊发后,许多人应征,有写信给我们的,有直接给丁乃钧写信的,还有直接去找他的,第一个应征的是谁我不记得了,但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姑娘,名字不记得了,从直接到四川去找丁乃钧,由于当时学校放寒假,丁乃钧回江苏老家探亲,没能见面。那姑娘非常,在丁乃钧在四川的学校附近旅店住了一段时间,丁乃钧还是没回来,姑娘失落地走了。”
赵立菎:“找到了,还给我邮过喜糖喜烟呢,大约是1981年5月初,我曾收到过他们俩邮的结婚照,还有姑娘的信。1981年5月18日在《市场》报上做过后续报道,遗憾的是,报道上没刊登他俩的结婚照,因为寄来的照片同事们都争着看,传来传去,弄丢了。通过姑娘写信得知,姑娘姓张,当年28岁,可能是语文老师。信中说两个人开始是书信联系,好像女方家里不同意,担心两地太远,生活习惯不同等,过一段时间,姑娘小张好像独自到四川,和丁结婚,之后就没联系了。
赵立菎:“此后,全国的未婚青年都写信要求刊登征婚启事,最火爆的时候一天刊登八则,要排到九个月以后才能刊登。当年有位郑州女青年,征婚启事刊登后收到1700多封回信。那时征婚启事免费,后来才收费。”
赵立菎:“十多年里,我曾帮几万人牵线搭桥,但结成家庭的就不好统计了,因为有些人没把喜事告诉我们。”
《市场》报当时每周发行,1981年2月8日刊发了一篇署名王鸿佑的评论,题目就是关心婚姻问题。
他盛赞道:《市场》报打破框框,刊登四川一个同志的《求婚》启事,这真是个新鲜事儿,我还是第一次在国内报刊上看到这样的启事,它体现了现在党和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是多么地关心和重视。广州、等地成立了婚姻介绍所,组织未婚男女青年活动,各级、党团组织、妇联和工会,把这一工作放在心上,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一则征婚启事竟引来二百多位姑娘的回复。经过仔细考虑,丁乃钧选中了其中一位。他又一次致信给《市场》报,表示感谢,刊登在1981年5月18日的《市场》报上,标题是《广告喜做我的月下老》。
今年元月八日,我在《市场》报上刊登了《求婚》广告。广告见报以来,已有二百七十多人来信联系,外地有八人来访。其中有个热心的蒙古族姑娘,由不远千里到四川江津找我,适逢我寒假回江苏探亲,她住下等我十八天,可惜终未得见而回去了,很为遗憾,我在这里特向她表示深切谢意。另外,还有二十八人来信,两人来访,对我深表同情。其中有一位同志挚意留下赠款二十元。我个人婚姻问题,得到很多同志的热情关怀和帮助。当然,也有部分人不赞成我这样求婚。
目前,我的意中人已基本选定。她今年二十八岁,未婚,是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现在市一个中专学校工作(编者按:已用电话同这位姑娘联系过,进一步她是从《市场》报的《求婚》广告上认识丁乃钧同志的。为尊重女方意见,不在报上披露她的姓名和工作单位等详情,请读者谅解。)在《市场》报搭桥以后,我们已通过十几次书信,互送不少照片,交流各自情况,阐明观点和志向,双方志同道合,情投意合,比较满意。今年暑假期间,我要专程到,和她面商婚姻事宜,争取早日成婚。真是广告喜做我的月下老,千里姻缘广告牵。
一对男女在26年前,借一则征婚启事走到一起,他们的爱情故事,如此地浪漫传奇。应征女子来自。如果您是她的亲人、同窗,如果您知道这段佳线。
谈到这则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征婚广告,嘉兴婚姻家庭教育咨询指导中心指导师孙启山感慨万分。他说,俗话说“媒世界上最龌龊的种族人是,两头抹油嘴”,当时的媒人在婚姻上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丁乃钧的征婚启事打破了以前的征婚方式,随后,各式各样的征婚方式层出不穷,征婚、电视征婚、婚姻中介以及现在最前沿的网络征婚等。
上世纪50年代以前,男女多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选择配偶,讲究门当户对,青年男女没有选择的;
80年代,择偶观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把眼光投向发达地区及海外,偏重于对方的经济条件、职业、学历、性格、相貌等,或某些特殊条件,如“有海外关系”等,知识相当吃香;
90年代至今,有房、有车、有学历、有经济基础等,人们的个性得到发展,强调个人魅力,有房有车的大老板最受“欢迎”。
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员朱立春说,上世纪80年代以前,受社会的影响,人是“社会”的人,没有“个体价值”,80年代至今,人们的思想发生变化,个体价值被认可,择偶的标准也在变化,人们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个性得到张扬,全力追求婚姻的质量,这时,人的思想才趋于正常,受程度也少了很多,主观因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的择偶观念从到解放是社会的一大进步。”朱立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