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百姓健康> 文章内容

王桂林:用心守护百姓健康-

※发布时间:2015-5-29 21:51:30   ※发布作者:平民百姓   ※出自何处: 

  中国甘肃网5月18日讯(通讯员 高万里)人生七十古来稀,本应是安度晚年、尽享天伦的时候,可他依然奔波劳碌于阡陌乡村,把脉问诊于病榻床前。不论酷暑,还是风雪雨霜,也不论夜半三更,还是天色微明,只要有人病了,只要一个电话,他都会背起药箱出诊。他用高超的医术和的医德为患者除去病痛,以仁心和演绎着真情,以残缺之躯托起百姓的健康与幸福。他,就是崆峒区麻武乡月明村村医王桂林。

  自古雄才多。1945年,王桂林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一岁那年,他患了小儿症。当时正值缺医少药的年代,家庭的困顿、父母的大意、族人的,最终使他右腿落下了残疾。身体上的缺陷,并没有撼动那颗顽强向上的心。1959年,王桂林小学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平凉师范学校就读。一年后,因为身体状况,加上家庭经济难以为继,他。1962年,他回乡当了民办老师。教书之余,他虚心向乡卫生院一名四川籍邓姓大夫潜心学习中医,期望他日学成一身过硬本领,竭尽全力为乡亲们解除病痛。

  1967年,王桂林从“红医班”毕业,成为全乡为数不多几个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医生”。为了掌握更多医学知识,更好地为乡亲们服务,他在自学的同时,主动向老中医、老前辈虚心请教,探讨临床病例、交流学习。为了把针灸技术好,他常常以身试针,多次,直到正确、手法娴熟为止。同时,他还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种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技能。

  在女儿王存芳的印象里,自从记事起父亲就一直在给人看病。遇到晚上或者半夜出诊,她总要提醒父亲带上手电筒,山里不好走,她实在不放心。若是在两三里以外,她干脆牵上自家的毛驴让父亲骑着,这样不但安全也免得老人。多年的奔波劳累,王桂林的右腿已严重变形,比左腿短了许多,右脚掌、脚外侧肌肉完全萎缩,平时行走必须借助拐杖。为了方便外出行医,尽量减轻身体痛苦。2002年,他筹资买了一辆摩托车,并克服难以想像的困难,学会了安全熟练驾驶。如今,先前的“座驾”早已升级提档,然而车子的主人与初衷依旧。

  对一个肢体残疾人而言,当一名合格的村医着实不易。公共卫生服务、儿童计划免疫、妇幼初级保健这些细致具体的工作,全由他一个人完成。行医多年,他早已成了村里的卫生保健“活字典”。全村400多口人,哪个人身体咋样,他比本人都清楚。他不但给重点服务对象建立了健康档案,还定期做好回访,随时了解病情发展,提出科学合理的饮食和药物治疗方案。

  七十六岁的苟是王桂林的老病号,患类风湿关节痛20多年了,一年大部分时间呆在家里。只有天气晴好的时候才会在院子里晒晒太阳,在村口。看着和自己同村生活几十年的老姐姐病痛的,王桂林心里也感到不是滋味。经过几个疗程针炙和中药调理,苟的腿疼得到了有效缓解。

  一个月前,村民杨建英得了场“怪”病:感觉头昏头晕,浑身无力,连续输了五天液也无济于事。最终,还是王桂林开出的一剂中药解决了问题。老杨高兴地逢人就说:“是王大夫救了我的命哩!”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王桂林更是如此。他知道乡亲们还不富裕,出诊不论远近从不收一分钱费用。开出的每剂药价格也控制到最低,尽可能让大伙普遍接受。遇到家庭确实困难的就先赊账,等有了钱再回头补交。每当有人满怀感激地把欠下的药费送到他手上时,他总是说:“乡里乡亲的,可不要这么见外。救人最要紧,其他都是小事情。如果我老想着钱,就不会当医生了。”

  因为身体原因,王桂林很少出远门。仅有的一次,是10年前去中宁县看望过一次本家哥哥。他说,这辈子永远也走不出麻武乡,走不出月明村。因为那里是生他养他的故土,有他钟情一生的事业,还有敬他、爱他的乡亲们。“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继续为大伙看病,因为守护百姓的健康与幸福是我的责任。”他说。

  酬勤,付出总有回报。1998年,他被卫生部医政司、妇幼卫生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国农村卫生协会、健康联合表彰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2001年,又被原平凉市文明委评为“十佳医务工作者”。2011年被区卫生局评为“十佳村医”。近日,他又被推荐入选首期“崆峒”。

币安app官网下载 币安app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