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网上一段“浙江庆元初中生暴打一小学生”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8岁男童小毛遭到多名未成年孩子,还数次被烫伤。经初步协商,小毛将得到另外4个孩子家庭的补偿9万元。新京报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包括被打者和者在内,涉事的5名孩子中有4人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并曾就读于同一所务工人员子弟小学。
(6月28日《新华网》)
记者很仔细。他们不仅报道了恶性事件的表面现象,还深入调查发现,这些孩子都有几个共同点。一方面多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另一方面都曾就读民工学校。不能说,学校就没有此类熊孩子。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民工学校的熊海子会更多些。从以往发生的涉及学生的案件中,民办学校、无证学校会是这类事件的多发区域。
在庆元县,随迁子女超过4600名。庆元县教育局副局长姚敏荣认为,缺乏关爱的随迁子女习惯,习惯于通过进行。家庭教育跟不上,这固然是这类事件发生的原因。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随迁子女的社会教育也是问题多多的。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是很难改变的。这是因为务工人员很难有时间教育孩子。即使,有足够时间,可是由于自身问题,也未必能成为合格的家庭教育者。
对于随迁子女的教育,就应该让社会多做些事情。遗憾的是,社会教育无疑也是缺失的。在很多城市,务工人员子女的求学是个大问题。各个城市也都制定了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办法。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地政策基本上都是属于“消极应付”政策,多数会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设置很多障碍。有的需要积分入学,有的需要房产入学,有的需要社保入学,有的需要年限入学。虽然,城市教育为民工子女留下了空间,但是,这个空间也仅仅是一缝。大多数民工子女会被拦截于门缝之外。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中学,都是黑学校的教育,孩子能不出问题吗?
去年的时候,一位在务工的女士,为了能让孩子在上学,自己到街头私刻了公章,被提起公诉。在法庭上她说:我是,只要能用我的换来孩子的学堂,也值得了。问题是,她的犯罪并没有让孩子有了城市的一张课桌。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没有降低入学门槛,反而在今年提高了门槛。更多的民工子女只能去上民工学校。民工学校还是允许存在的,而对于更多的人只能到黑学校去学知识了。
这些地方的教师多是不正规的,有的甚至是民工的老婆在讲课。说好听点是教育,谁难听点也就是看孩子。试问,这样的教育如何不让民工子女成为熊孩子?教育不能分城乡,教育不能分人群。假如,公办学校多些,假如民工学校好些,假如在公办资源缺失的情况下,能够帮助民工学校一把,或许也就不会有了“随迁子女”现象了。
其实,是教育不公导致了“随迁子女”问题。(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