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分类信息> 文章内容

熊孩子巨额“打赏”事件频发 网络直播平台应实行分类监管

※发布时间:2018/4/18 0:46:31   ※发布作者:平民百姓   ※出自何处: 

  览潮网3月16日讯(通信信息报记者 杜峰)随着直播行业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巨额打赏”纠纷呈现高发态势,就在近日,一则“未满12岁女儿打赏男主播近十万 父亲起诉小咖秀公司”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支付手段越来越便捷,吸引人的付费内容借此“东风”大行其道。如何防范缺乏自控力及认知能力的未成年人的打赏纠纷,值得探讨。

  据《晨报》报道,不满12周岁女孩使用父亲的手机支付宝向直播平台男主播打赏近10万元,父亲至极,将直播平台起诉至法院要求返还打赏钱款。直播平台表示无法判断打赏的是12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并申请追加主播为共同被告,“打赏的钱根据一定比例分给平台、公会、主播,即便退款也是三方退。”

  未成年人“打赏”主播的新闻并不是个案,近年来,各地类似事件屡见报端。《日报》报道,的朱女士近日发现,女儿小雪使用自己的手机通过快手视频对一制作彩泥的主播进行“打赏”,先后消费9万多元。此外,《中国青年报》还列举了诸多“少年”打赏主播的新闻:湖南长沙12岁女孩萍萍在手机唱歌游戏里“打赏”,花掉了妈妈3万多元;深圳11岁男孩玩手游花光家中3万元积蓄;武汉10岁男孩玩游戏充值5.8万元;上海的孙女士发现银行卡上25万元钱“不翼而飞”,原来,是13岁女儿小卞打赏给了男主播。未成年人“打赏”纠纷不断,引发了的普遍焦虑。

  在“互联网+”的浪潮中,“打赏”俨然发展成为一种经济模式,而许多未成年人成为直播“打赏”大军中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每10个直播用户中,就有1个是青少年。年龄分布上,小学生(12岁及以下)占52%,中学生(13-15岁)占45%,高中时(16-18岁)占3%。而且,年龄越小的用户,打赏越多,一半以上掷重金打赏的未成年人是小学生。

  当前,未成年人的非消费已经成为游戏、直播等互联网行业的通病,这一现象在直播行业尤为突出。“少年”不计后果地动辄打赏数千元、数万元危害巨大,不仅会产生扭曲的消费观念,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也会给家庭带来实实在在的负累。

  “打赏”是一种民事行为,目前直播平台众多,且观看打赏途径非常方便,致使很多孩子在不知不觉情况下就进行了大量消费,未成年人“巨额打赏”,根据《民法总则》的属于无效的民事行为,不产生法律效力,其监护人可以撤销。但实际却并非如此简单。最大的症结在于,打赏行为如何证明是孩子所为?据《中国青年报》报道,陕西律师赵曾代理多起未成年人充值消费案件,先后无偿为5个家庭追回未成年人擅自充值钱款44500余元。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证明是少年自己进行的游戏活动并充值,仅公证处对律师取证过程进行公证的步骤就多达107个。对于更多的家长而言,如此“追讨”耗时耗力,“举证”繁琐复杂,实在是不堪其累。

  防范未成年人打赏纠纷,要完善法规制度。从监管的层面看,除了尽快出台相关,需要明确限定直播打赏的限额以及单笔额度,明确要有消费提醒,对未成年人打赏要有取消交易的相关约定。

  同时,平台应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防止更多未成年人掉入打赏这个坑,不管是游戏平台还是直播平台,都需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引导和规范。直播平台要革新技术、加强监管,比如对用户与内容进行分类,设置打赏权限提醒等。平台应对未成年人消费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利用大数据技术筛选出符合未成年人特质的用户,并对这类用户的消费行为进行规范。比如去年2月,腾讯推出了“腾讯游戏成长守护平台”,家长提供手机号码、孩子游戏账号等信息,即可关联孩子账号,掌握孩子的游戏时长和消费信息。还有的游戏平台要求实名制注册账号,如果对方是未成年人,每天玩游戏的时间就会受到等等。这种监管值得借鉴。

  当然,教育也该与时俱进。作为监护人的家长要注意加强对钱财的管理,完善自己的支付系统,同时也有必要针对互联网带来的消费陷阱,设置一些预防性的教育,以帮助孩子们提高鉴别、认知、适应能力。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
ins加速器安卓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