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关乎个人品质,影响个人朋友圈,诚信品质根植人们内心深处,最终构筑起社会良性运作的基石。诚信也是核心的品质和规范,各行各业都需要以诚信为前提和内在基础,才能构建有信用的社会、和谐的社会。
诚信是立身处世之本,古人对诚信的阐述比比皆是。孔子的“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十五》)。孟子说“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第十二章》)。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周敦颐认为“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通书诚》)。“诚”就是诚实、真诚,即待人处事真诚、说话办事讲信誉,不、不掩饰,不欺人、不,为人处世磊落、坦荡,有正气。“信”是守信,就是要“言必行,行必果”,要讲信用。“诚信”是诚实信用,忠诚老实,坦诚待人,不,行有果,可以取信于人,同时又给予他人信任。
诚育就是帮助受教育者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培育诚信意识,树立诚信,并促使受教育者将诚信为自己外在行为的活动。通过中学生诚育,使其习得个人为人处事的方法和态度,使其拥有的胸怀,如一,不必为一些的小事而枉费。学习、生活中不弄虚作假,不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等。通过教育使中学生做到:犯错后勇于承认错误,勇于承认责任。通过教育,使得中学生谨守“言必行、行必果”,无论于人于已,承诺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这个过程,可以磨砺出中学生非凡的毅力。
育途径看,诚育既包括家庭教育,也包括学校教育。而家庭在孩子诚信品质养成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如果孩子从家庭中接受到正确的诚育,那将终益。
行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进过60%的家长只关心孩子学习成绩,他们评价学生的唯一的尺度就是成绩,只要学习成绩好,就以为什么都好,一俊遮百丑,一好百好,对孩子的情感和品质却很少了解和关心。家长评价孩子的方式简单,他们往往将自家孩子与同村同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进行单一比较,得出孩子是否优秀的结论,完全忽视了诚育。
“底下出人才”“不打不成才”等思想在农村学生家庭大行其道。难以消除,他们缺乏好的教育方法,简单的施教方式普遍存在。他们不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和人格,只看孩子的,教育方式是以、为主。然而,“进入少年阶段的孩子更多是为了隐私和避免。”而很多孩子为了不,和隐瞒来避免最主要的方法。
很多家长忽视细节,在一些看似小事上,主动帮孩子。例如有中学生经常不到校上课,班主任主动联系,了解未到校原因,其父母主动为其,班主任到家了解情况后,真实原因让人瞠目结舌:只是因为孩子起床晚了,给家长说成了生病。
还有的学生长期父母关爱,家庭教育缺失得,使其诚信缺失。例如一位叫刘山(化名)的孩子,在学校经常抽烟、打架,偷跑出宿舍上网,夜不归宿,。经了解,刘山从小父母离异,他一直跟随父亲生活,然而家庭生活中的父亲经常夜不归宿,让其独自在家。父亲每次出去都告诉他只要他听话,在家好好待着,就会给他带回好听吃好玩的东西回来。从童年到青春期,刘山同学没有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更谈不上任何家庭教育。此类父母“行为示范”的行为令人堪忧,给诚育带来了的灾难。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家庭是人生最重要的地方,在这里,人初次向社会迈进。”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教育中,家庭对子女诚育具有重要意义,不可或缺。
中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与家长在对子女教育中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忽视规范的行为和观念是有一定关系,只有家长首先树立起“成才先”的教育观,才能引导中学生走出诚信缺失的泥潭。家庭教育在注重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的同时,更多塑造他们的人格。
家长是子女的榜样,家长的任何行为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子女,家长要选择正确的家庭教育式,避免“溺爱型”的盲目教育和“简单型”教育方式,特别要避免简单的教育方式,应该多看优点,指出缺点,提高孩子的自律能力。
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多角度、多层面对学生进行诚育。家庭与学校要在教育的态度和目标上保持一致,家长与老师要保持密切的联系,家长通过班主任及时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状况和行为表现,及时调整教育方法。老师要加大家访密度,了解家庭教育情况,适实给予家庭教育的,诚育不脱节。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