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不是只有,西式也绝对不是,好的幼儿教育就是让孩子自信发展的教育,只有好坏差别,没有对峙。
中国教育不可能脱离中国现实而成为桃花源一样的存在。“”和不安全感,是几代人的问题,教育无法独善。
大家都说富养,我赞同,不过富的程度要跟家庭消费水平相称,就好像你买个LV的包没问题,可下雨时候是把包顶头上还是把包抱怀里,就不一样了。
自2012年六一儿童节开始,郝燕一手策划的体验式古典音乐亲子场《动物的狂欢》在全国巡演数十场,场场爆满,获得商业和口碑的双重认可,从此,亲子音乐会这一形式在2013年遍地开花,带孩子去剧院,不再只是看儿童剧,可以说,郝燕女士引领了儿童公共文化活动风气之先。郝燕还出品有儿童剧《原来如此的故事》、《虫宝宝秀:我们这样长大》。
我觉得,孩子是属于自然,属于他们自己的时代的。我们只是帮一下。好像园丁,帮忙捉虫子修枝叶,恶劣天气一定要好,但这植物是什么品种,长成什么样子,不要去纠结。其实,有时候我们付出的,未必是孩子正需要的,又或者说,无论怎么付出,一定会有缺憾。
父母尽责,不是求在孩子身上获得什么结果,而也是自己成长的需要。我们需要承担起命运交给我们的任务,塑造好父母这个角色,从而也丰富自己的生命。
我们家规则比较宽泛,比如学习,我从来不觉得会是问题,她自己已经挺要强的了;看电视、挑食,在我们家都可以,因为我觉得我们夫妻都有类似毛病。真正在乎的问题上,比如为人的大方,对别人尊重,这些会很严肃地讲,事后讲,一般孩子都会改。
也许我太把她当大人了,她比较。我没有刻意过自己的情绪,开解道:算了,我就是她最大的局限。真的会有孩子在没有任何冲突的长大吗?我很怀疑。
我有时候会发脾气,很清楚很多时候不是孩子的问题,是我自己累了,烦了。会把这些背景解释给孩子听。她现在有时候会提醒我,哎呀,你眉头又皱了,不好看了!
社会上所谓富养,就是说要开阔眼界,少经历挫折,这样女孩子眼光高又不会太势利。原理我赞同。不过富的程度要跟家庭消费水平相称,就好像你买个LV的包没问题,可下雨时候是把包顶头上还是把包抱怀里,就不一样了。
有一次,女儿想要包装用那种泡沫板,我就淘宝上给她买了一箱,34块钱。她很开心,说:“我觉得我们家特别肯为孩子花钱!”这就是我们家的富养,告诉她,为了你的创造力,花钱是可以的。
闺女五岁就想养狗,我们到九岁才买给她。期间会借朋友的狗给她试试带,让她学养狗知识,讲给她为何要安定居住才能养狗,因为养了就不能放弃,要当家庭。因为养狗,家里得请得起帮忙的阿姨,住得起稍微大点的房子,这些都得通过努力。
我个人很不以为然现在很多网文,动不动拿外国教育说事儿,诸如“看看幼儿园如何如何……”中外教育对比是个很严肃的话题,仅仅基于个人经验的中外对比,尤其是仅仅看了几眼的对比,没什么参考价值。中国的幼教从业老师们非常不容易,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很强,现在国际上先进的思想和方法中国的教育界也都有触及。
每家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同的,没有什么所谓中式和西式的差别。中式不是只有,西式也绝对不是,好的幼儿教育就是让孩子自信发展的教育,只有好坏差别,没有对峙。一切要看实际效果。有没有病看症状,教育的就是看孩子。快乐吗?有没有融入集体的能力?怕不怕困难?会不会自主学习?身体与情绪稳定平衡吗?
现在很多家长都希望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我的就是:做了就要认。夫妻分居、文化断代、发达国家将来的政策变化、都要考虑到,深思熟虑以后,就去实践。天有情岁月有恩,付出去实践,都会有回报。可是你不要借口孩子而逃避什么,不要把自己的青春抵押给孩子,他们将来还不起。
现在家长们已经开始谨慎地挑选给孩子的食物,我们会知道哪些是色素防腐剂,哪些对孩子不好。可是在文化产品上,还没有这样意识,电视节目、故事书、舞台剧,都是需要挑选的,里头也有大量五彩斑斓的有毒物质,大多家长还没有这个意识和能力去筛选。
就“看画展”来讲,我们的孩子,一定要当画家吗?当然不一定。学画是为多一种表达自己的方式,不学画的也可以欣赏画。对我而言,带孩子进美术馆、音乐厅,其实是为了一种。我希望我的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禁区,希望他们长大以后,穷困的山区可以住,街边小摊可以坐,万人可以讲,高雅场合也能自如。这是一个妈妈很奢侈的妄想。
我带孩子进美术馆,不只是为了眼睛享受,所谓传统的“陶冶情操”。我更一点,是希望在他们将来的生命里,打开一扇通往和无限的门。是否穿越是他们将来自己的事,不过希望他们会对艺术有尊敬亲近,得知道,世界还有另外的样子。
休息七年重新工作其实很难,而且有中年人的危机感,不想再浪费时间了。我想选择我认为最有意义,同时也有能力从事的工作。
让幼儿进音乐厅,听真正的古典音乐演奏。这个概念深受家长喜爱。也有遇到困难,来自业内,上海音乐厅曾经我们租场,觉得在门厅内搞彩绘啊卖玩具啊太低端了。可是后来我们在上海音乐学院演了三场满座以后没几个月,上海音乐厅也开始搞亲子场了。还有的困难就是自己的知识储备,团队建设,能力,跟不上事业的要求。这就是我自己的局限了,不着急,做到今天这样我已经挺开心的。
因为不满足于儿童剧总是安徒生格林童话之类的局限,之前就制作过吉布林著作改编的儿童剧《原来如此的故事》。今年跟朋友合资制作了一个科普类的儿童剧《虫宝宝秀:我们这样长大》。我是想法太快的人,能力经常跟不上想法,如果把想法都列出来,恐怕篇幅惊人。在公共活动、舞台节目、培训,其它的亲子消费项目上都还有很多梦想。
跟以前的朋友,下属比起来,我的工作进取简直是蜗行。以营业规模来说,我们这点小生意,在朋友中根本没法提。有一次,几个朋友一起认识新朋友,他们拿出的是抬头,各种EO,我可以拿出我的文章,请对方看看我是怎么想的。那个时刻其实觉得很欣慰,我这一点点小事情,是完全可以代表自己的,我的演出就是我。